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二一、全面抗戰的序幕展開

<< 二O、踏上救亡圖存的大道                                                      二二、在後方改編和整訓 >>

      西安事變後,全國團結,一致抗日。

      日本軍閥於1937年7月7日,掀起了蘆溝橋事件。於是激起了全國人民抗日的怒潮,抗日的序幕從此展開。這也是日本軍閥始料所不及的,終將注定其侵略野心的幻滅。

      接著“八一三”滬戰爆發,我叔育祥已調到六十二師無線電通訊隊工作,奉命東來參加上海保衛戰。表弟鍾國清(改名鍾潛)的上海保安團,當然是參加保衛戰的前哨了。我已編入稅警總團第一團一營三連任職。稅警總團轄六個團,總團長是黃杰將軍。滬戰爆發,他奉命兼第六軍軍長,同時率稅警總團全部官兵加入上海保衛戰。我和叔父育祥、表弟鍾潛同時參加了這場聖戰。

      這是一場消耗戰。雖然我軍武器不及日軍,但我軍英勇抵抗,前仆後繼,雙方傷亡頗重。日軍曾七次增援,以陸軍數十萬、軍艦百餘艘、飛機數百架瘋狂的猛攻,但我軍的陣地始終未有所動。反之,楊樹浦虹口等處的敵軍根據地迭被我軍攻破。

      激戰達三個月,已經粉碎了敵軍三個月亡華的幻想。直到是年11月間,敵軍在杭州灣金山嘴登陸,我軍因淞滬陣地側面受到威脅,且消耗敵軍的目的已達,始撤離上海。

      這場激烈的消耗保衛戰,敵軍飛機大炮濫施轟炸射擊,傷亡的慘重乃意料中事。事後得到家信,我叔育祥在淞江漕涇陣亡,表弟鍾潛負傷,在後方醫院治療。我則未曾受傷,亦云幸運了。


<< 二O、踏上救亡圖存的大道                                                      二二、在後方改編和整訓 >>

10 則留言:

  1. 西安事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5%AE%89%E4%BA%8B%E8%AE%8A)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於1936年12月12日發生在西安。事變當天,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最終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張而獲得釋放,此事件迫使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使中國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統一抗日戰線。

    回覆刪除
  2. 盧溝橋事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B%A7%E6%BA%9D%E6%A9%8B%E4%BA%8B%E8%AE%8A)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中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軍以有士兵失蹤為藉口(有些日籍稱是中方發射實彈至日駐軍內),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方拒絕後,日軍於8日晨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進行抵抗。七七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

    回覆刪除
  3. 淞滬會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E%E6%BB%AC%E6%9C%83%E6%88%B0)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

    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即使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也動員全日本,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

    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國府軍戰術作為可以分為「攻、堵、守、退」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 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以87師、88師、36師率先進攻日本租界意圖殲滅租界日軍,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

    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國民革命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回覆刪除
  4. 國殤:813淞滬會戰簡介 (1937.8.13 — 1937.11)
    (http://tw.myblog.yahoo.com/jw!TGvk3wuCFQMeSG_lLmcsOU1z_HIXXw--/article?mid=35&next=22&l=f&fid=5)

    此文寫的很仔細,很好,有空當細細讀之~~
    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與謝晉元團長,
    還有女童軍楊惠送國旗的感人故事,
    就發生在掩護國軍撤退時。

    回覆刪除
  5. 抗日名將系列
    死守四行倉庫的英雄──謝晉元團長
    作者﹕藍培綱
    (http://www.epochtimes.com/b5/8/3/23/n2055566.htm)
    ...........

    孤軍營內殉國

    於是謝晉元帶著所屬進入「孤軍營」,即使在如此環境他仍帶著部屬每日進行精神上的升旗典禮(租借內不得升旗),並請帶著士兵每日進行操練,並設有教育班,教不識字的弟兄讀書習字,孤軍在「孤軍營」中困守了三年多,但是在謝晉元的帶領下幾乎成了國軍抗日的精神堡壘,這期間日本多次派人勸降,並以重金、高官相誘,但謝晉元都不為所動。

    於是日本遂決定策劃暗殺行動,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循例集合,舉行精神升旗後,突遭四名漢奸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此一噩耗傳出,各界震驚,上海各界共有超過1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而三天內擁進孤軍軍營瞻仰其遺體的共達二十五萬人次,國民政府追封少將軍銜。

    他雖身死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已震爍中外,名垂不朽,而後日軍偷襲珍珠港,並且進入孤軍營並俘獲了這些士兵,並將其送往各地作苦力,但抗戰勝利後他們大部分都回到了四行倉庫舊址搭棚為謝團長守靈,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後謝晉元的墳墓被紅衛兵毀壞而止。

    回覆刪除
  6. 唉!那個年代,看完又是熱淚盈眶......
    身處那個年代的爸爸,心情又該是如何的複雜激動。

    唉!再也沒有辦法問爸爸,為何稱為松滬?

    回覆刪除
  7. 四行倉庫保衛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A1%8C%E4%BB%93%E5%BA%93%E4%BF%9D%E5%8D%AB%E6%88%98)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國民革命軍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四行倉庫只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就將整個戰鬥展現在了西方世界面前。這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但並沒有如蔣中正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

    回覆刪除
  8. 南京大屠殺幕後真相 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http://epochweekly.com/b5/131/6611.htm)
    ......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淞滬會戰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由於首都南京離上海僅三百多公里,棄守或保衛南京城成了軍事會議的重點,在連續三次的會議中絕大部份的國軍將領及德國軍事顧問都認為南京必須棄守,李宗仁並提出將南京的國軍撤往長江兩岸,一方面可阻止日軍沿津浦線北進,同時可阻止日軍西上;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可使日軍受國際法約制,不得任意殺害平民。

    其他將領如白崇禧、俞濟時、王耀武、甚至軍事委員會祕書長張群及德國首席軍事顧問法肯豪森上將也同意此觀點,但是唯有兩人有反對意見。

    一是任軍令部第一廳廳長的劉斐中將(此人於一九三零年加入共產黨,是潛伏於國軍中的匪諜,因為有他所以周恩來曾經說過,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軍長,毛澤東就已經看到了);另一個是軍事參議院院長唐生智,他在會議上起立大聲疾呼,主張死守南京,令蔣介石誤以為唐生智已作好犧牲的準備,而派他當了南京城防衛司令,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宣佈防衛南京。一場血戰也就不可避免的展開。
    ......
    當日軍一路勢如破竹的向南京挺進,唐生智於十二月十二日下午集合各軍軍長下達突圍命令後,夜裏便與司令部五百餘人棄城而走。隔日日軍發起總攻擊,南京守軍在突然失去指揮官的狀況下秩序大亂,只有少部份將領仍持續抵抗,絕大部份都在進退不得的狀況下遭日軍屠殺,據估計因此而死的官兵占總數的85%,隨後日軍進城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我不能確定上述說法是否屬實,只是要記錄一下這悲慘的一年)

    回覆刪除
  9. 南京大屠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AE%BA)

    南京大屠殺(日語:南京虐殺事件)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日本軍隊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

    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

    在中國,自1947年南京軍事法庭審判以來,普遍認為約有30萬人在大屠殺中遇難。

    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日本學界對遇難人數的估計有20萬人、4萬人、2萬人等幾種,也有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否認派」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勢力的支持,在中國引起強烈反感,這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回覆刪除
  10. 只是記錄一下這慘烈的一年...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 7月 7日 盧溝橋事變 北京失守
    1937年 8月13日 淞滬會戰(813戰役)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 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11月12日 上海陷落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失守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 南京大屠殺

    唉!戰爭......

    回覆刪除